English

精要+实用的范例

1999-11-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沈晓蕾 吴立贵 我有话说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是从1994年开始编写使用的,到目前已经使用了一轮。它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版面设计和精美的印刷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欢迎,并且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获得很高的赞誉。现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已覆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并形成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态势,其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帮助广大第一线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用好、用活这套教材,在省教委、省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初版有的就印了2万册,无论是内容安排还是版面设计都受到了广大教师及教研人员的广泛好评。虽然已有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书,但教师们为何对《手册》情有独钟呢?经过分析对比,我们认为,教参是提纲挈领式的,概括性强,距实际的课堂教学还有一段距离。鉴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手册》之初就确定了它的主导思想,即:“努力把握教材特点,拓宽教学思路,展示优秀教案”。让老师看了能用,用了说好。

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在这套书中就形成了它的两个最主要的特色:精要和实用。

先说精要。《手册》紧紧围绕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安排内容,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不贪“大而全”,力求“少而精”。为此,《手册》在栏目设置上就能注意不同课型和年级段的特点。比如:在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就特意安排了“图文联系”和“书写规则”两个子栏目。“图文联系”帮助教师把握教材设置情境图的用意,“书写规则”则是拼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书中的练习部分,设置了“训练重点”栏目,其目的是让教师从单元以至全书的角度来了解安排此题的用意;而“作文”中安排的“习作指要”也充分考虑到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对课文的指导,低、中、高年级也不一样:低年级的课文短小,在教材分析中只设了“结构分析”和“语意理解”两个子栏目,中高年级则增设了“题解”、“写作特色”栏目。可见,栏目的设置因文而定,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而定。

此外,精要还表现在《手册》中收集的一个个的“精彩片断”中。精彩片断展现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奇特情形,是精彩教学时刻的回放,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如对汉语拼音“四声”的教学。教者设计让学生戴头饰表演:分别给四位学生带上表示四声的不同形状的帽子(“平顶帽”表示第一声;“翘帽”表示第二声;“蝴蝶帽”表示第三声等),在老师说到四声时,一声站着,二声由蹲到站,三声由站到蹲再到站,四声由站往下蹲。这种课本剧式的教学设计真是别出心裁,不可谓不精彩。这样的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定会跃跃欲试,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手册》中像这样的自出机杼的教学片断几乎每篇课文后都附有,包括练习课和作文课,它们一起构成了《手册》中最富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跳动着的智慧的音符,共同演奏出了本套书中的华彩乐章。看到这一个个精心的教学设计,渐渐的,你的课堂也会精彩起来。

再谈实用,实用和精要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精要的应该也是实用的,因为精要并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实用主要体现在本套书的可操作性上。《手册》对每篇课文都进行一种主体的教学设计,相当于包含具体教学环节的备课详案,特别是教案中对本课重点难点的分析把握,对课时的划分,课后板书的设计都经过编写者的反复教学实践、比较而拿出的最佳方案,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本套书还对练习、作文部分进行精心的设计,展示出了一份份练习课、作文课的教案,甚至连每册书前的“习惯篇”也参照教案,详细分析,使教师更加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认真落实每一个习惯细节。可以说,本套《手册》是对课本的一种全景式的演义,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一册在手,教学不愁”。

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本套书中的参考资料部分对教参已有不再进行重复,而是把一些需要在专科辞典中才能查找到的资料综合在一起,形成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库方便教师查找。如在汉语拼音教学部分就辑录了相关的语音知识:有对声韵母发音特点的分析,有对声母呼读音、整体认读音节的介绍,还有对轻声的归纳总结等等,涵盖了语音知识的方方面面,极具实用价值。一些最新的资料也被收录其中,如对“沪宁高速公路”、“航天飞机”的介绍。此外,拼音教学部分收集的“儿歌”“绕口令”等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区别b和p的儿歌:“b和p,莫看错,一个站,一个坐,坐着的是b,站着的是p。”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定会给教学增色不少。

总之,编者试图使这套书成为一种“形象化的教参”、“课本的演义”,但主观愿望能否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客观效果,还需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